崔新有校长在教学督导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发布者:陈曦发布时间:2017-12-20浏览次数:5062

崔新有校长在教学督导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我围绕会议主题讲几点想法。

首先,这两年来的督导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围绕着高职改革与开放探索试点以及两类教育的融合,围绕三个主题、三个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针对性很强的专项督导。每一次我都认真学习你们的督导报告,其他校领导也传阅参考了你们的督导报告,这些报告对于推动我们两类教育的改革试点探索以及两类教育融合的探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挥了督和导的指导意义,这两年来在这两类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督导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在座各位以及今天没来的其他督导同志,包括学院的督导以及各市县开放大学的督导同志们,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代表学校向大家卓有成效的工作、辛勤的劳动表示感谢。

10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一个历史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这个报告三万多字,大家都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已经深入学习了。今天我想借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报告当中提出来的与教育相关的背景来谈三个督导工作建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印象最深刻的是四个“新”,即“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时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矛盾”就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对于咱们教育来讲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按照省政府要求,比较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社会教育是最大的短版。社会教育在教育学语境中包括了“继续教育”,包括“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包括了“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就是咱们的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重头戏。现在客观上在江苏的高等教育中远程开放教育是一个短板。那么人民群众对美好,对教育的需求,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甚至教育强省来讲也同样存在着不充分不平衡地发展的问题,苏南、苏北、苏中,江苏区域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之一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不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从教育这个视角出发看到的新矛盾。“新目标”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定位实际上就是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四个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想在此表达的什么?跟咱们督导,跟咱们学校有什么关系呢?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要理解这“四个新”,其中的新目标,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有两个实质性内涵,第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实质内涵。第二个实质内涵就是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思考我校的发展,思考我们的督导工作。高职教育也好,开放教育也好,在这个大背景下怎么应对,这个落脚点我们应落到哪里呢,就是要落到我今天想讲的三个建议上。

第一个建议:紧跟“三化”培养学生。今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我讲了一个观点,现在已是“三化”叠加时代,就是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叠加时代,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应教什么,怎么教;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应引导他们学习什么,怎么学,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从督导的角度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督导,特别是导的角度怎么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探索,来推进 “三化叠加”时代两类学历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建设。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决定学校两类教育能不能有持久生命力很关键的一点。最近学校的官网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京东在上海的无人物流仓库,这是全球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无人现代化智能仓库,其整个全流程中没有一个人,令人很震撼。我想讲什么意思呢?就是希望我们一起思考和探索。比如以商学院的物流电商专业为例,先进物流在全流程中已经没有人了,而传统物流不论是国内、国外,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现在京东开了个头,这就是一个信号,亚马逊已经几年前就开始探索城市无人机送货。这种信号告诉我们,当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走上信息化、自动化,甚至已经智能化的时候,我们培养的专科层次的,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其工作群、岗位群的定位是什么,如果还是传统的物流,还用传统的观点,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教传统的物流知识,那么,学生很可能一毕业就会失业。为什么?你不会操控这些最起码智能化设备,你到哪里去就业呢?

在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的来临,我们怎么去应对这样一个大背景大环境,我们该教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变革我们的课程,变革我们的教育方法,这真的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很有可能还是滞后的,也就是用过去的思想、过去的内容来教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人,麻烦就很大了。

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开放的本专科教育,我们都应站在三化叠加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去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大家就要和全体教师及管理岗位的同志一起思考和探索怎么去指导适应这种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教学思想的变革。我认为这是关键,谁能抢占制高点,先走一步,谁教出来的学生就有立足之地,就有竞争力。那么你的学校才有立足之地,才有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了新时代,又提出了新目标,又面临这种新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的矛盾,那我们怎么来应对呢?在这个大背景下,全体督导专家、老师们,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各个专业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比如传媒类的专业是不是也受这“三化”的影响呢?如动漫专业,现在已经高度智能化了,它的载体已经是智能手机,可能过几年智能手机这个载体本身也在消亡。因为现在也有很多代替手机的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表已经有通信和短信的功能了,现在的技术迭代起来是很快的,其产品和平台载体本身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化融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传媒类专业如果不从这“三化”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话,也会落后。动漫专业怎么应对,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教学生制作什么电视节目,并将节目通过什么渠道、什么载体传递给消费者,既好玩,好看,又便捷,这是要思考的。

再如平面设计教学,平面设计是不是就可以和这个时代脱节,反正我是画画的,就可以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继续画下去呢?当然可以,但实际上很多绘画的材料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很多材料融进了信息化的东西,融进了智能化的材料,那么你如果立足于传统宣纸,传统染料去做传统的平面广告的设计,可能也会落后的。所以各个专业实际上都有在这三化叠加特征的新时代去考虑专业如何改进、课程如何改进、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建议督导老师和全体教师、全体管理干部一同思考,一起探索,一起推动在三化叠加时代如何教、教什么,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这是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个建议:教学质量管理要紧密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工作。中央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引导我们到2025年这个期间实现工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性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核心的一条也是讲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通过这个融合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在高端装备,在智能装备的设计制造上有新成效。 那么,我们所有工科类的专业以及与工科类的关联专业,比如物流工程和物流工程技术都是关联的,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物流工程设备的研制都是相关的。相关联的专业同样有一个如何落实如何体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方案要求的问题。因为这个方案是很具体的,所以不管是信息化类的专业、机电类的专业,还是关联的其它专业,都有一个落实2025规划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是借鉴德国工业4.0的做法来的,美国也搞了工业互联网的最新计划,日本以韩国都搞了这样类似的规划,实际上都是在产业转型,在提高升级。我国2025已经实施两年了,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去进一步地推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建设,虽不能说引领2025,起码你能跟得上2025的要求。如果你现在教的内容都跟不上2025的精神要求,那你培养的人就落后了,知识结构就落后了。所以我第二个建议就是要求督导和老师们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精神和要求来引导我们的教学,也包括引导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来依从、探索我们的专业课程建设如何适应,进一步看看能不能引领2025这个规划方案的要求。如果不能引领,那我们跟随、适应它总是可以的。

今年暑假,全体教职员工培训的第一场就请了北航的教授讲“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有的老师对这个安排提出了批评,说新技术很多,难道要让我们都学吗?当然,不同的专业学习不同的技术,不可能所有新技术都学,那不现实,也不需要。但是这种理念,这种时代的要求你不能不清楚,特别就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来说,动漫类的很多游戏已经应用了这个技术。实际上对动漫专业来讲,它已经不是新的了,好多学校都在用这种技术教学生,员工也在用这个技术开发游戏,开发动漫,开发模拟实训教学软件,做电视节目,怎么能说不需要学习呢?因此,说“我们不需要学这些技术”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虚拟现实技术。这个技术现在在医疗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在这个高端智能制造、设备制造的领域已经在用,动漫的也在用,医疗领域用的最多。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我们要研究中国制造2025这个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对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在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来引导我们的教师,引导我们的管理者,来改革我们的专业,改革我们的课程内容,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三个建议:在前面两个建议下,应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两类学历教育的融合,推动课程建设的共建共享。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很多老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真正地转过来,还是两张皮,认为开放就是开放,高职就是高职,两者怎么能融合呢?这个话题我们以前多次讲过,两者融合的逻辑起点即人才培养和目标定位是一样的,都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是培养在一线从事生产、从事经营、从事服务、从事管理的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员工。“高水平”什么意思?体现传统制造业培养蓝领工人的区别,现在你培养的一线员工和传统蓝领工人是两回事,区别是非常大的,虽然都在一线,但是在京东无人仓库的一线是后台操纵机器的。操纵自动化机器的员工和原来传统生产线上的那个员工能是一样的吗?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他的创新思维能是一样的吗?本质是不一样的。这种操控自动化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后台的人,本身就应有创新思想,拥有灵活应变和感悟力,不是死记硬背灌输下培养出来的一线员工,不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所以我们现在两类教育的融合,两类教育的资源建设,课程建设上的共建共享,具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两类教育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同一应用型定位下应是一样的。培养目标一样,区别点在于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区别,教学载体的区别,教学组织实施方式的区别,区别在中间,头和尾不应该有区别。

比如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对于开放的专科学员和高职的专科生,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是一样的,其教学结果也应一样。无论是开放的学员,还是高职的学员,都应掌握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别在中间。高职的学生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组织,开放的学生是借助于网络,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前提下,老师必要的辅导和过程当中的讨论,远距离的讨论等等来实现。两者仅仅在于过程的区别。如果把这个思路搞清楚了,把这个思想认识解决了,逐步地推进两类教育的融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当然这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话题是视频资源的录制。我以前也讲过这个问题,讲的是信息化为基础的组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今天我要讲全日制课程和开放课程,既然教学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一样的,那么教学大纲的原则也应是一样的,只是教学大纲当中的实施方法有区别,有差异。开放的学生要在网上自主学习,所以需录制一些视频资源。一门课程、一个单元究竟录多少视频资源是合适的,我觉得这是督导老师要和全体老师和教务处以及相关处室一起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视频并不是越多就越好。你如果不把教案吃透,不把课程目标吃透,为了录制视频而视频,为录20课时、30课时,或40课时而录,录下来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这是要认真探讨的。视频要少而精、适用,有针对性。也就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你要弄清楚课程它的重点有哪几个,最重要的,也就是这门课程的关键,经典的技术、经典的知识有多少是必须要掌握的,也就是传统讲的到底有多少重点,有多少难点你得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随意性就很大了,我一门课录50节,50个视频也是可以录的,录20个也是可以录的,录5个也是可以录的,所以吃透教案,弄清楚课程目标,在吃透教案的基础上,搞清楚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就是我们录制视频要筛选的知识点,你要做一些讲解,做一些重点的引导,重点的讲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两类教育融合的进程当中去引导老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本身也是一个宽泛的话,在这个宽泛的话题里面再找一个切入点,就是开放的课、高职的课,同一门课有什么区别点,可能区别点恰恰就是你要录制的这个视频的内容。比如说要录开放的一个导学,你要录一节这门课怎么学的,全程怎么安排,就得给学生讲清楚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咱们怎么学,我怎么教,过程当中有什么要求,最后是怎么考核等等,以第一次课为导学课给他讲清楚,这是要详细录的。这是和高职课不一样的,全日制课你第一节课其实也要讲这个内容,也要给学生讲,怎么学,老师怎么安排的,那是因为面对面的,可能10分钟就说完。但是开放

是面对面的,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你就得把这个交代清楚,思路要清楚,让人一看就懂。然后过教学程视频主要是讲难点。这个难点,全日制学习你讲得很透,但是开放是自主学习,学生怎么掌握,需要你的引领,细讲难点。这个难点讲解就是两类课程的教学区别点,也是我们着力点和时间分配的不同之处。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