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于定淮门校区二楼第一会议室,集体收看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高校第三届教学学术年会”主会场会议。这是质量办本学期组织的第五次“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活动由质量办陆宝华主任主持,质量办全体人员参加。
教学学术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推动教育与时变革的有效抓手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的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教学快速地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师们从被动应对到顺势而为,对教学进行各种尝试和深入探索,史无前例地展开了一次全球性的在线教学实践,为探索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教学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届年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主题为“反思与展望:教学新常态下的教学艺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核心期刊的主编以及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高校教师们相聚云端,着重探讨高校教学学术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以及如何通过教学学术更好地对课堂进行重构和设计,搭建教与学的桥梁,利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改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上午的主会场会议一共有三位知名专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作了主旨报告,汇聚智慧、碰撞思想,为参会者搭建了专业的教学学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教学学术发展之道。
来自美国北卡罗莱纳州Elon University的 Peter Felten教授作了主题为《SoTL and the New Normal: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报告。他以自己的历史类课程教学为例,讲述了学生成绩取决于结构化主动学习以及相互密切关联的教与学。因此,让学生和教师们形成研究伙伴关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学术探究,有助于提升学习、教学、身份发展、归属感。他强调新常态下的教学学术应侧重以下四点:一、聚焦于我们意图要实现的学生学习,即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有哪些。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并进入社会之后持续学习,持续解决重大问题。三、新常态教学学术依赖于具体的环境。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场所并不拘泥于传统教室。我们需批判性思考,环境如何驱动和引导学生学习。四、对于新常态教与学而言,教与学必须包含丰富的联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各种联系以及他们之间丰富的人际关系,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抗压能力,增进他们的学业成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
来自香港大学的程介明教授作了主题为《为什么说大学教学面临新常态?》的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为人类设计的学习系统,教育带有时代的烙印,教育需因时而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及工作形态快速变化,用非所学、转工转行、间歇就业、多元斜杠、创业单干、无业宅家等现象已是无常的新形态。面对新常态,专业教学怎么办?除了学历,雇主看什么?程教授的报告聚焦当前热点话题,娓娓道来,见地深刻,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程教授在报告中诠释了他的教学理念:一、教师应从授课者转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二、教师可增加学生可选项目,允许学生自选项目,发掘学生个别优势。三、教师可适当性为学生创设课外学习、体验学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四、教师应从现实、实践、社会出发组织教学,而不是仅仅从书本出发。五、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解题式学习,在做中学。六、教师应尽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形式的活动、讨论、作业、创作和制作。
大会主题报告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执南教授作的《与学习者协同的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探索》报告。他结合自身的创新实践教学案例,简要介绍了他的系统性创新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他强调,当前学生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教师的教育内容已从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教师应基于此协同发展目标,开展逆向教学设计,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教师应设计项目式教学,并在其中融入创新设计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沟通表达、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以下创新实践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一、通过环境及教学设计与学习者协同发展,构建线上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师生协同环境消除信息不对称。二、对学习者进行综合评估,理解其压力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定位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三、对教学目标进行功能定位,通过了解工程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进而提升专业学习的方向感与使命感。四、将理论学习融入项目实践,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五、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不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追求更为高远的人生价值。
这次“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让部门同志加深理论修养,拓展学术视野,对教学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文:孙冰瑜 图:张高飞